您的位置:首页 / 行业·专访

为何是魏建军?为何总是魏建军?为何只有魏建军?

时间 : 2025-10-31 20:16:48来源 作者:祁驿

24 24

10月29日,由人民日报主办的2025中国品牌论坛在雄安新区拉开帷幕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作为汽车行业代表,同时也是这场论坛开幕式上唯一登台发言的民营企业家,结合长城汽车三十五年的发展实践,分享了对中国品牌建设的思考。这份“唯一”的入场券,不仅是国家对魏建军个人行业影响力的认可,更折射出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民营车企,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,尤其凸显了他作为车圈领导者的独特价值。

大河报汽车网

“唯一民企”席位非偶然:国家信任背后的长期深耕

魏建军能成为论坛开幕式唯一民营企业家代表,并非偶然的幸运,而是长期以实业为本、以创新为核的必然结果。在此之前,他的名字已多次出现在国家级权威媒体的报道中,每一次亮相都紧扣“高质量发展”与“民族品牌”的核心,逐步成为国家认可的实业家标杆。

2025年4月,央视《遇见不一样》栏目走进长城汽车,魏建军在节目中公开了长城汽车斥资5亿打造的亚洲顶级安全试验场,详解“生命第一”的安全价值观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科技为生命筑防线”;7月,在长城汽车成立35周年之际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以《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——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》为题,专题报道其自主创新之路,对魏建军“把研发摆在首位”的战略给予高度肯定;8月至9月,魏建军又接连携手央视新闻《首屈一指》《中国经济引力场》栏目,分别以都江堰智慧解读Hi4电混技术、以敦煌文化阐释“万里精神”,让汽车技术与中国文化深度绑定,展现出超越企业经营的视野高度。

这些密集的国家级媒体关注,早已为此次“唯一民企”席位埋下伏笔。在论坛发言中,魏建军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与国家战略的同频——推动经济良性循环、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,这种“国家战略践行者”的定位,让他的亮相更具代表性。

硬核创新打底:长城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样本

论坛上,魏建军的发言以“向新而行”为切入点,他对这一主题的理解直抵核心:“重点是新,就是要创新;关键是行,就是要行动、有落地的动作,这才是根本,是最终的初心”。这番话始终围绕“创新”与“落地”展开,而这正是国家推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。

在技术自立上,魏建军直言“我们坚信:技术是品牌最硬的底气”。过去五年,长城汽车累计投入近500亿元用于研发,这种“不计短期回报”的投入,催生出多个行业领先成果:智能四驱电混系统Hi4拿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“科学技术特等奖”,这一汽车行业的最高荣誉。全球首个原生AI、全动力汽车平台实现“一个平台,全球适配”,打破不同市场、不同动力形式的技术壁垒,让中国车企在平台化研发上追上甚至超越国际巨头。

在品牌出海层面,魏建军提出了清晰的目标与路径:“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,让中国汽车品牌站在全球市场的舞台中央,成为全球的主导力量”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 “国际化不是商品出海,而是品牌出海;不是产品输出,而是产业链输出”。这一理念已转化为长城汽车的“生态出海”战略——不只是将车卖到海外,更在泰国、巴西等地建立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,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建生态”。

而支撑这一切的根基,是魏建军反复强调的“质量”。“我们最深的体会是:质量是企业的生存根本”,三十五年间,长城汽车始终以“做实事,造靠谱车,推动建设良性竞争秩序”为准则,这与国家“质量强国”的战略要求高度契合。

规范与坚守:以先立后破锚定行业新方向

魏建军的此次亮相,更像一个明确的行业信号:在“科技强国”“品牌强国”的战略背景下,国家需要的不是短期逐利的企业,而是像长城汽车这样扎根实体经济、坚持长期主义的“关键力量”。

长城汽车坚持“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”,砍掉亏损车型,聚焦高价值产品。长城汽车将研发费用连续三年提至百亿级,2024年占比达5.2%,用Hi4-T混动架构的10万公里“三高”测试证明技术实力,而非堆砌配置。他提出的“四项不为”——不被资本裹挟、不做过度营销、不逐短期利益、不损产业生态,更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参照标尺。

这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实践正在形成示范效应。长城汽车构建的“森林生态体系”,以共生共享模式联动供应链,避免了“压榨供应商”的行业通病,让2.3万名研发工程师能够专注技术突破;其“四化战略”倡导的油电平等化、新能源多元化,打破了单一技术路线的局限,为行业提供了更稳健的转型路径。

“不怕路长,只怕志短,我们会始终秉承长期主义”,这种坚持让长城汽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民营车企参与国家战略的典范。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,魏建军在2025中国品牌论坛的“唯一”席位,是对他身为“行业领导者”的认可,更是对“建设者”的期许。它证明,只有敢于破除乱象、扎根创新、坚守长期主义,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“关键力量”,也才能让中国汽车从“全球销量领先”走向“全球品牌领先”。